时间:2019-07-30
各省(区、市)气象局、计划单列市气象局,各直属单位,各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各有关单位办公厅(室):
按照《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关于举办第二届智慧气象服务创新大赛的通知》(气办函〔2019〕130号)总体安排,第二届智慧气象服务创新大赛气象服务作品征集工作现已启动。气象大数据算法大赛和全国气象影视服务业务竞赛将采取相对独立的方式进行竞赛程序,具体说明另行通知。气象服务技术创新奖和气象服务应用创新奖作品征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报奖指南
(一)奖项设置
气象服务技术创新奖授予利用原创技术或利用最新科技,填补特定领域服务技术的空白或使气象服务获得质的提升,且已开展应用或试用,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参赛项目。奖项评选将围绕技术先进性、技术创新性、应用前景等方面展开。报奖作品可提供知识产权证明、技术查新报告、第三方评价等材料证明作品技术先进性。
气象服务应用创新奖授予利用原创或先进技术,研发形成的气象服务产品或系统,或利用先进技术研发完成并已经在气象服务业务中应用并取得突出效益的参赛项目。奖项评选围绕气象服务产品或系统的科学实用性、技术创新性、应用效益价值等方面展开。报奖作品必须在气象服务工作中实际应用并取得一定效益。报奖作品可提供应用证明等材料证明作品应用效益。
(二)奖项数量
气象服务技术创新奖和气象服务应用创新奖分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奖项数量与申报作品数量挂钩,一等奖不超过奖项申报作品数量的2%,二等奖不超过4%,三等奖不超过4%。
(三)申报要求
1.作品形式要求
参赛作品除满足《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关于举办第二届智慧气象服务创新大赛的通知》的要求外,拟报奖的团队需要在线提交报奖申请表、作品介绍PPT和视频材料、公示证明、其他证明等报奖材料,具体申报要求详见附件《气象服务创新大赛参赛作品报送要求》。作品征集截止时间为9月1日24:00。
2.作品报送方式
气象服务技术创新奖和气象服务应用创新奖统一采用在线报奖平台征集作品。拟报奖的团队在平台注册用户后,按操作提示逐步完成报奖。平台地址:http://qxfwcxds.tianqi.cn
二、竞赛流程
(一)初审
大赛组委会办公室负责对参赛作品进行初审(形式审查)。初审将筛选掉申报材料形式不符合大赛要求或不适合申报气象服务技术创新奖、气象服务应用创新奖的作品。
(二)预赛
1.预赛形式
预赛采用专家远程在线评分的方式进行。对进入预赛的作品,专家组将依托在线评奖系统进行打分,系统自动生成评分结果。每个作品安排至少有3位了解作品涉及领域的专家评分,取平均分作为预赛成绩,形成预赛结果。
2.评分规则
气象服务技术创新奖、气象服务应用创新奖的评分侧重不同,具体评分规则详见下表。
表1 气象服务技术创新奖评分表
评审指标 |
指标内涵 |
技术先进性(10分) |
(1)国际或国内相关技术领域的前沿性或先进性,技术路线科学、合理、可行。(10分) |
技术创新性(50分) |
(1)具有创新性技术突破,核心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或创新成果被认可或证明。(知识产权证明、科技奖励、行业认可等)(20分) |
(2)在国际或国内相关技术领域具有引领作用,解决气象服务领域关键技术难题,在技术应用场景、气象服务方式变革方面取得创新与突破,或开创性拓展气象服务领域。(30分) |
|
应用前景(40分) |
(1)作品已经在气象服务业务中应用或试用,具有较强示范作用。(20分) |
(2)作品具有较好的成长性和推广意义,在技术成果转化和应用中具有较好的效益和应用前景(20分)。 |
表2 气象服务应用创新奖评分表
评审指标 |
指标内涵 |
科学实用性(20分) |
(1)作品已经在气象服务工作中业务化应用,并且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10分) |
(2)作品解决了气象服务领域的难点和痛点(10分) |
|
应用创新性(40分) |
(1)作品应用技术、服务模式、商业模式或应用场景具有先进性和引领作用,创新开拓气象服务领域,或有对传统气象服务业务或改变服务手段的变革作用。(20分) |
(2)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或成果被认可或证明(知识产权、行业认可、奖励和表彰等)(20分) |
|
效益价值(40分) |
(1)作品为气象服务领域带来突出的经济或社会效益,具有较强的社会和行业影响力(20分) |
(2)作品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未来可产生较大的服务效益和价值(20分) |
3.预赛结果
组委会办公室根据专家打分结果,按照气象服务技术创新奖、气象服务应用创新奖分类评分排序,报至组委会审定,确定进入决赛的作品名单。
(三)决赛
对进入决赛名单的作品,组委会办公室将通知申报团队,由申报团队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参加决赛。决赛作品提交材料包括报奖申请表、多媒体演示(PPT)、作品介绍视频。
决赛采用现场答辩形式。组委会办公室依托专家委员会设立统一的专家组,按时间顺序分别对气象服务技术创新奖、气象服务应用创新奖进行现场答辩并打分。现场梳理形成决赛作品排名结果,并上报组委会。大赛获奖结果及颁奖仪式等活动安排另行通知。
三、联系方式
(一)中国气象服务协会联系人:会员部,董丹蒙
联系电话:010-58991882
(二)气象服务技术创新奖、气象服务应用创新奖申报联系人:公共服务中心,吕宸、贺姗姗
联系电话:010-58994147(吕宸),010-58993105(贺姗姗)
(三)在线报奖平台技术支持联系人:北京华风创新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梁乐宁
联系电话:010-68406140
(四)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联系人:金星
联系电话:010-58995401
中国气象服务协会
2019年7月30日